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果洛藏贡麻村:明天会更好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6-24 17:28:27
编辑: 王海莲

村口的小广场是村里的一道风景线。摄影:张鹏 咸文静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跨入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的大门,蓝天白云下,“听党话、跟党走、乡村兴、人民富”的几个鲜红大字映入眼帘。放眼望去,平坦的村道两侧,一排排红瓦黄墙的平房小院错落有致。

  这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村子,是刚察县最大的一个牧业村。对于草原无限热爱的人们,却难以靠脚下的土地过上富裕的日子。

  这里,曾深陷贫困。

  是什么办法,让昔日的贫困村脱胎换骨?是什么精神,让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接续奋进?

  记者走进这里,探寻一个传统牧业村的脱贫之路。

  帮扶

  2014年,在政府帮助下,果洛藏贡麻村的132户牧民告别了游牧生活,从17公里外的山沟里搬了出来,在县城边上的新村安家落户。

  2015年底,全村639户村民中139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穷根子”在哪?

  果洛藏贡麻村的干部群众认识到,当地产业基础薄弱,牧民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

  还是这方水土,还是这些人,变靠天吃饭为脱贫摘帽,这“药方”怎么开?

  村子一旁的山坡上,一间间红色藏式木屋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般被一条蜿蜒的木栈道串联起来。

  “这是村上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起来的小木屋。去年建成后我们整体承包了出去,每年有5万元的分红。”看着门口“刚察县岗日梅朵旅游度假村”的招牌,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分红账。

  “就拿去年来说,通过投资建材市场、藏家生态园、江海矿业、藏式小木屋、购置生产母羊、集体草场租赁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总体收益超过36万元。我们用这笔钱为村民缴纳了养老保险、住房保险、传染病保险。”

  脱贫的路子不止一条。

  索南才让还记得,2014年底搬进新家时复杂的心情。

  “新房又宽敞又漂亮,心里高兴得很。政府补贴了4.7万元,我们只用掏1.5万元。”可就是这1.5万元钱索南才让也得东拼西凑。2015年底,索南才让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家里只有8头牛和几百亩草场,生活很困难。为了多挣点钱,我帮别人放过牧,就连两个女儿,都去工地上当过小工。”在索南才让的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当了贫困户之后,一直苦于没有发展资金的索南才让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村里用产业扶贫资金给我们买了羊,后来,我又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年复一年,索南才让家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去年一年,仅牛羊养殖、草原奖补、公益岗位等总收入就超过10万元,家庭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100元,增长到2.1万元。

  “除了发展村集体产业和落实好扶贫惠农政策,几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电焊、面点、牛羊养殖、挖掘机等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建档立卡户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鼓励他们转变思想,利用掌握的技术创业增收。去年一年,转移劳动力18人,人均增收5000元。”这样的变化,让索南才夫旦语气轻快。

  转变、探索、实践……短短几年,果洛藏贡麻村交上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脱贫攻坚答卷——通过畜牧养殖、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生态奖补、公益性岗位就业等方式,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313元,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达7678元。

  带动

  在果洛藏贡麻村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通过培养致富带头人,很多昔日的贫困户成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

  看到桑杰本时,这个皮肤黝黑的藏族汉子刚刚开车从山里回来。拉回来的塑料编织袋里,装满了从牧民家里收购的牛毛。

  听到记者管他叫致富带头人,47岁的桑杰本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他看来,几年前,自己家的日子过得也很紧张。

  “早些年,家里还是黑帐篷,后来才盖了两间土房。有一年,我跟着别人做买卖,攒了点钱,用空心砖盖了新房。不怕你笑话,我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2014年,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桑杰本咬着牙借了一万元,凑足了自筹款搬到了新村。因为手头紧,两年后才把新房简单装修了一下。

  被定为贫困户后,桑杰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政府的帮助。

  “前后分了两次羊,第一回23只,第二回45只。后来我又贷了5万元贷款做贩卖牛毛、羊毛的生意。2017年,终于把贫困户的这顶帽子摘掉了!”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被党的好政策拉了一把的桑杰本从来没有忘记拉别人一把。

  住在山上的朋毛才旦家里有四口人。平日里,妻子拉毛卓玛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靠朋毛才旦一人打拼。几年前,他开始跟着桑杰本一起做生意。

  “夏天跟着他一起收购牛毛、羊毛,每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冬天我再去放牧。这样一来,每年至少多挣了15000元。”

  在果洛藏贡麻村的办公室里,挂着两面锦旗。一面上写着“无私救人献爱心,品德高尚暖人心”,另一面上写着“鼎力相助情似海,五四捐赠恩如山”。两面锦旗的背后,是两个暖心的故事。

  “2017年,格日才让出了严重的车祸。听说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村上的党员带头捐款,不少村民也加入其中,短短几天就捐了17万元。旁边这面锦旗是才让南杰送来的,4年前,他的媳妇生病急需用钱,党员群众纷纷帮忙,有的牧民手里没有现金,赶着牛羊来到了村委会……”

  这些故事发生时,索南才夫旦还是二社的社长。感人的场景让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印象深刻:“脱贫致富有时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靠着这份团结,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奋斗

  在果洛藏贡麻村,每个角落都活跃着自强不息的身影。

  伴着夕阳的余晖,记者来到多杰才让开在县城的牦牛绒制品文化体验店。一进门,一行标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我们相信利用好当地牦牛绒资源能解决当地牧民的就业问题。

  这是一个关于拼搏的故事。

  今年39岁的多杰才让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年幼时,为了让他和妹妹读书,母亲带着他们从村里来到了县城。在县皮革厂找到一份工作后,厂里的仓库就成了这母子三人的家。

  “我记得特别清楚,搬到仓库时,除了随身携带的行李,我们家惟一的家当就是一个茶壶。”

  2008年,大学毕业后的多杰才让在外地找到了一份翻译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外地很多牦牛绒制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这种原料在他的家乡并没有受到重视。

  能不能把家乡的资源利用起来?

  说干就干。2014年,多杰才让辞职回乡创业。他一边到牧民家中收购原材料,一边购买设备进行加工。这个过程不仅增加了牧民的收入,还为十几个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我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经过几年发展,多杰才让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2020年,企业的纯利润达到100多万元。

  无独有偶。在这个村里,很多故事都与奋斗有关。

  四社的达木切曾经被贫困压得直不起腰。5头牛、60只羊是这个四口之家全部的财产。几年前,他成了村上的生态管护员,虽然工资不高,可他干起活来从未有过马虎。

  “现在生活过得比以前好,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生态管护员是为家乡出力,不能随便应付,必须得好好干。”寒来暑往,骑着摩托车巡护已经成为达木切生活的常态。

  脱贫攻坚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懈奋斗。

  今天,走在果洛藏贡麻村的巷道里,看着那一张张笑脸,听着那一段段故事,我们发现,这是脱贫攻坚的实践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生动剪影。

  清风徐来,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可以想象,几年后,果洛藏贡麻村必将呈现出另外一番新光景。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果洛州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果洛新闻网由中共果洛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果洛州委宣传部负责。
果洛新闻网投稿邮箱:glnews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