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草原深处的“岗龙经验”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8-12-25 17:18:24
编辑: 耿言育

  又一间厂房建好了,又一个合作社成立了……11月7号,凛冽的寒风中,记者再次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

  “干部作风硬,人才带头好,群众积极干,脱贫有希望。岗龙村牧民群众内心炽热滚烫,干劲更足了。”甘德县组织部长谢海寿介绍说,岗龙村在脱贫攻坚中,以基层党建为载体,引领合作产业发展,将党的基层组织核心优势、战斗堡垒优势转变为攻坚战役中的发展优势、脱贫优势,集中“火力”忙脱贫,这样的模式被当地人称之为“岗龙经验”。

  大胆探索,村子摘掉“穷帽子”

  穿过群山,来到岗龙村,掩映在岗龙草原的众多合作社,正孕育着新的生机。“十年时间,全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牧民们也得到了实惠。我们有了藏服加工厂、牦牛鲜奶加工厂、蔬菜大棚等很多产业,今后再也不会靠天吃饭了……”岗龙村一大队村民阔杰说。

  以前,如果当年雨水充足,草场丰茂,老百姓的日子能过得舒心一点,万一雨水不足,群众只能过“苦日子”。过度放牧草畜不平衡,群众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上其他因素,草原、生态和群众生活三者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

  痛定思痛,岗龙村党支部决定谋变前行。 2009年8月,岗龙村党支部召开了一次村民动员大会。大会讨论将省里给的15万元扶贫款作为启动资金,组建岗龙村扶贫互助社。吸引有能力的牧户加入互助社,实行代牧制,收益年底分红,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想法虽好,但过惯了游牧生活的牧民群众并不买账,当年只有22户牧民怀着忐忑的心情加入了互助社。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真没想到那么难。没有资金,群众不愿意入伙,可有了启动资金,让群众入社又变成了棘手事,真的一步一难题。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只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让更多牧民群众认可互助社这种脱贫致富方式”村党支部书记赞忠说。

  随着互助社发展逐步走向正规,经验日益增多,岗龙村党支部又于2011年,在扶贫互助社的基础上组建了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推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推动全村畜牧业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化转型。赞忠对此充满信心。

  作为村里的党员脱贫示范户,阔杰在充分掌握各项党的惠民政策后,还自学具备了规划经营管理脱贫项目的能力,加上村党支部和州交通局党支部对口帮扶,阔杰先后开起了洗车行、汽修厂和小卖铺,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学手艺,忙脱贫。

  现今,阔杰成了村里的能人,许多贫困户家中需要技术指导会找他,想外出工作也会找他……阔杰每次也是喜滋滋地帮别人解决难题。当有人向他请教如何脱贫致富,阔杰总是说:“国家的好政策,加上村里党支部指的致富路,加上自己的努力奋斗,这一切便水到渠成了。”

  勤劳致富,牧民远离穷日子

  “村里要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考虑到岗龙村山地面积大,粗放式管理为主、经济效益不理想的实际情况。村党支部发动全村实施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将牲畜、草场优化重组,严格按照标准畜群进行组群,重新划区轮牧,为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型打牢了基础。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谢海寿说。在村党支部的指引下岗龙村酸奶加工厂、土特产商店、粮油门市部,石刻加工、藏族服饰加工等陆续开业,吸纳劳动力近200余人,占到了全村总劳动力的一半,“岗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牧民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老百姓的笑脸也越来越多了。”谢海寿说。

  “在这个地方种蔬菜很不容易,当时村党支部提出要建设两栋蔬菜大棚,很多人都不看好,更别说能赚钱了。现在啊,种菜的效益年年在增长,大家才知道当时的想法多可笑。这几年,我们几个还都成了种菜能手。”蔬菜大棚的负责人尕桑说。

  发展好了,效益有了,岗龙村党支部着手以创业能手、致富能人为组织重点吸纳对象,采取组织推荐和党员推荐的方式,把具备“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素质的优秀青年吸收进党员队伍的新路子,不断增强党支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好政策给村里带来了巨大变化,今年我们村的生态畜牧养殖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带动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今年刚成为一名90后新党员的才让卓么说。

  才让卓么深知凭借自己的努力,加上国家的好政策,一定可以脱贫致富。凭借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情怀,她带领着村民干劲十足地忙活在藏服加工厂。

  “才让卓么是我们的榜样,她作为一个党员以身作则长期帮助贫困群众,让我感到入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希望也能像她一样成为一名党员,努力帮助村里人脱贫。”岗龙村三社的格日措说。

  与格日措怀有同样想法的吾周,通过虚心学习钻研,短短几年时间,成为村里鲜奶加工、畜牧生产的技术能手,而他今年也如愿成为了一名新党员。

  村党支部把合作社社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又把5个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合作社的党员数量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14人,潜移默化人们惊喜地发现,岗龙村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更是“多处开花”。

  辐射带动,凝心聚力立标杆

  有了强有力的支部,加上群众齐心协力,几年下来,岗龙村的脱贫工作有声有色。而这一切,离不开随时“在线”的扶贫干部。为每一个贫困户做好包括家庭成员、产业发展、生活条件、贫困原因分析、帮扶措施和帮扶部门、帮扶干部等完整的贫困户档案,确保“户有卡、村有档、县有平台”,使帮扶措施到组到户、责任落实到人到岗,扶贫工作队下了大力气。

  “全民入社,草场牲畜全部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发展第二、三产业,岗龙村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草三者的矛盾,在全州牧区很有代表性,为其他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岗龙乡恰不将村四大队的驻村“第一书记”更桑加表示。

  对果洛州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有了“岗龙经验”的示范引路,避免了“闭门造车”的误区,从而有利于及时转换理念、拓宽思路、打开工作局面。而岗龙村也通过规范建设、创新提高,充分发挥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不断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脱贫工作不仅要心系群众、扎根群众,还要当好脱贫致富带头人,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只要村里还有一户贫困户,工作队绝不收兵。”更桑加铿锵有力的话语印证着恰不将村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岗龙经验”将贫困户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不仅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更让贫困户学到了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从“输血”变“造血”式扶贫,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强化了他们的致富本领。

  “村干部亲自到家里来看,问想干什么事,存在什么困难,具体想法是什么,还鼓励我们大胆干,大胆入股合作社,解放劳动力,没有启动资金,他们会向政府反映,争取想办法给解决……”说起岗龙乡的党员干部,村民沃周赞誉有加。

  在岗龙村,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画面:牧民群众带着问题疑惑与扶贫干部当面交流,言辞时而激烈,时而温和,但最终扶贫干部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牧民群众满意而归,而这也是扶贫工作队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

  如今,岗龙乡各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县前列,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未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引下,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帮助下,更在扶贫工作队干部的陪伴下,群众的美好生活近在眼前。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果洛州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果洛新闻网由中共果洛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果洛州委宣传部负责。
果洛新闻网投稿邮箱:glnews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