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青海果洛扶贫书记:甘当贫困群众的知心人
来源: 中新网
发布时间: 2016-12-26 17:01:30
编辑: 蔡雪芬

  “早上8点从西宁出发,行程500多公里,一路攀爬、一路颠簸,途中经历2次倒车,经过了盘山路、砂石路以及土路,终于到达海拔4300多米的国家级贫困村——典哲村牧委会,时间已经到了下午5点多……”——翻开刘浩光随身携带的民情日志的第一页,这些内容跃然纸上。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来自西宁海关的刘浩光被选派到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典哲村当第一扶贫书记,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生涯。

  典哲村,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大山深处,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村,全村共有212户819人,其中贫困户109户286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数的51.4%和34.9%。境内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极为不便,大部分牧民家中尚未通电,大部分地域也未覆盖手机信号,牧民群众主要以藏药材采挖为经济来源,生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脱贫致富工作任务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入户调查时,刘浩光走进贫困牧民多拉所住的简陋帐篷,家徒四壁,四处漏风,热情好客的主人拿出刚刚做好的油饼招待,当他发现她家只有半袋面粉和少量酥油,不舍得动她一家人赖以糊口的粮食,留下救济的两袋大米和面粉,默默地离开。

  牧民才东没有工作,家住土坯房,他母亲得了严重的肝包虫和肺结核病,治病已花费大量的金钱,女儿初中毕业后因家中再无力负担学费不得不辍学。他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这户人家列入了重点帮扶对象。

  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刘浩光发现在既往“输血式”的扶贫模式下,村里部分人还习惯于“等靠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于是,他改变原有的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增强贫困牧民群众的“造血功能”。

  在了解到增强技能、提高素质是村民的迫切需求后,刘浩光就主动联系果洛州农机管理站先后开展了涉及农机使用和饲草种植的两期技能培训,受益的100名牧民群众对他翘首称赞。同时,刘浩光与村“两委”及牧民群众就典哲村的产业发展项目多次协商,最终,结合实际,实现“专业合作社+牧户+市场”产业化组织形式,新建了典哲生态畜牧燕麦饲草种植基地2000亩,大力发展饲草种植产业。2015年,合作社175户平均每户分红1023.68元。并根据每户家庭的实际情况精准扶持,因户施策,制定了不同的脱贫措施,或发展产业、或扶持就业、或异地搬迁、或低保兜底……贫困的牧民群众眼中充满了脱贫致富的喜悦。

  今年10月,为期一年的驻村“第一书记”任期已满,但刘浩光看着村里的产业脱贫项目刚刚有所起色,牧民群众致富脱贫的愿景愈发强烈,不忍心离开,于是又主动要求留在村里继续扶贫一年。

  当问及刘浩光在2017年的扶贫工作计划时,他说:“接下来的一年,我要把脱贫重点聚力于进一步发展典哲村饲草种植集体产业项目上,从解决贫困户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牧民群众早日脱贫助一臂之力,继续当好贫困群众的知心人。”(作者孙睿王振东)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果洛州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果洛新闻网由中共果洛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果洛州委宣传部负责。
果洛新闻网投稿邮箱:glnews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