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久治县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05-20 14:32:18
编辑: 王海莲

  一、县情概况

  (一)区位。久治县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33°02′—34°03′,东经100°20′—101°47′,海拔3568—5369米。东与甘肃省玛曲县相连,东南与四川省阿坝县毗邻,南与班玛县相连,西与达日县接壤,西北部濒临黄河与甘德县隔河相望。东西长136公里,南北宽126公里,总面积为8757.25平方公里。被誉为青海省“东南大门”。

  (二)历史沿革。久治县历史悠久,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今久治属迷唐羌辖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今久治属党项羌拓跋部辖地。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今久治地区归于吐蕃。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中郭罗克头人丹增归属清朝,授土千户职。民国18年(1929年),青海建省,今久治地区归属青海省管辖。1955年3月建县。

  (三)人口、民族、行政区划。到2014末,全县总人口2.72万人,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41%。全县辖智青松多镇、门堂、哇赛、索乎日麻、哇尔依和白玉1镇5乡,22个行政村,84个合作社,5个移民社区和1个城镇社区。智青松多镇为县府所在地。全县土地面积1313.59万亩,其中草场面积为1098.5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6%,可利用草场面积为996.77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0.7%。久治县具有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境内降水充沛,年均降雨171天,降水量在764.4毫米,居全省之冠。县城距离省府西宁880公里。

  二、优势资源

  久治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年保玉则于2005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是研究、科考高原生态学、环境学,高端探险及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大美青海”、“最美果洛”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天神花园的美誉。县域内有藏传佛教寺院11座,包括宁玛、格鲁、觉囊等多种派系。县内各地沟壑纵横,河溪密布,水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有7条较大河流,大小湖泊28处,其中西姆措湖泊面积达10平方公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金、煤、锑、铜、锰、水晶等;县域内野生植物资源较为富集,共有野生种子植物50科,450种,主要有贝母、红景天、雪莲、冬虫夏草、大黄、佛手参、人参果、甘松等,其中,久治贝母是川贝的唯一生产地,有鹿、熊、雪豹、麝、黑颈鹤、雪鸡、黄羊、娃娃鱼、裸鲤等50余种珍贵动物和鱼类资源。

  三、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4亿元,同比增长10.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8万元,同比增长42.94%;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6.16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排名全州首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03万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农牧民可支配收入4316.76元,同比增长13.48%。

  (一)畜牧业。不断夯实牧业基础地位,完善牧业基础设施,加大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总投资706万元的肉牛养殖和产业化养殖基地等项目全部完工。全县牧业总产值达1.36亿元,同比增长8.6%。育活各类仔畜7.58万头(只、匹),繁活率为56.58%,成活率为93.25%;成畜损亡1276头(只、匹),损亡率为0.51%;总增牲畜7.46万头(只、匹),总增率为30.04%;出售牲畜7.4万头(只、匹),商品率29.8%;出栏牲畜7.77万头(只、匹),出栏率为31.3%;年末存栏各类牲畜24.51万头(只、匹)。

  (二)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有效治理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总投资1.98亿元的鼠害防治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等项目全面完成。严格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发放管护费1147.2万元;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资金4104万元,林改资金3048万元。组织实施了总投资3631万元的山洪灾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防洪治理工程等。县财政自筹125万元更换一期集中供热锅炉和增加脱硫除尘设备。

  (三)项目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紧紧抓住上海市援建、省内结对帮扶、平安与振兴工程等重大政策机遇,切实找准政策切入点,认真谋划和调整发展思路,积极争取落实事关全县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效拉动县域经济发展。2014年,全县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8项,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亿元大关。年内,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项,签约总资金达到1.73亿元。其中,投资5100万元的县液化天然气站及输气管道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450万元的县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投入使用。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总体规划(2014-2030年)》已修编完成,待审批。11个村庄正在进行规划布置。投资1894万元的两个美丽乡村和投资1059万元的22个村级综合办公服务用房全面建成;投资1080万元的北环路道路与排水工程、300万元的长江路风貌改造项目、151万元的县城交通信号灯和抓拍设备等全面完工;投资2932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动工建设。

  (五)道路交通建设。投资4390万元的出省通道智沙公路全面贯通;总投资2440.37万元的三条乡村公路、785万元的7座中小桥等全部完工;总投资3777.35万元的三条旅游公路和1.65亿元的城南三横九纵道路工程均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投资800万元的县汽车站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四、社会事业

  (一)民族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一步壮大教育教学队伍,切实增强师资力量,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年内,共招录特岗教师8名,支教教师11名,并将2013年招录的47名教师全部充实到各乡镇寄宿制学校,我县中考成绩在全州六县中名列前茅。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总投资2215.16万元实施了乡村级幼儿园、四乡镇寄宿制配套设施和民族寄宿制中学教学楼加固等项目工程。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教师达287人次,培训率达到91.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05%,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4.49%。

  (二)医疗卫生工作全面加强。全县出生人口446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7.38‰,人口计划生育率达到96.18%,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率达到100%;落实“三项制度”奖励补助资金54万元,落实率为100%,“三查”率达到94%。

  (三)文化广电事业繁荣活跃。建成10个寺院书屋和7座国标地面数字接收站,1170套户户通工程进入寺院。投资840万元的文化体育活动场馆全面完工。实现文化产业销售收入126.05万元,增长21.2%。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

  (四)旅游业发展壮大。强化宣传促销,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客运列车、重大推介活动等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年保玉则旅游。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投资600万元的游客集散中心附属设施工程和投资360万元的年保玉则西姆措景区环境整治项目全面完工。全县共接待游客6.99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891.88万元,同比增长84.54%。其中,景区共接待游客4.76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41.395万元,同比增长126%。

  五、民生保障

  (一)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县财政投入民生方面的资金达到4.7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2%。特别是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在各类建设项目中,县级配套资金达到3300万元,其中1760万元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

  (二)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6人,牧区劳动力有序就业2100人次,培训各类人员1288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7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257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75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险23656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576人、生育保险1164人、工伤保险1048人、失业保险816人。

  (三)扎实开展城乡低保清理核查和社会救助工作。为彻底清查核实“人情保、关系保、多头保”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县委、县政府周密安排部署,下大力气,利用8个月时间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城乡低保清理核查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引起和得到了省州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可,并在《青海日报》和《青海信息》分别作了专题报道。通过清理核查,共取消了225户571人的低保资格,审批了127户579人低保对象。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588万元、五保供养金和孤儿供养保障金343.23万元。

  (四)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投资850万元的商业铺面和异地搬迁项目交付使用;藏家乐项目年赢利20万元;投资30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开工建设。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贫困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209元,同比增长17.4%,稳定脱贫1433人。

  (五)全力推进残疾人事业。3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3名脑瘫患者得到康复治疗,为150名贫困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

  (六)有力实施牧区饮水安全工程。组织实施了总投资729万元的人饮工程,项目涵盖一镇五乡。狠抓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食品药品流通领域等环节的安全专项整治。全县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零报告。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中共果洛州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果洛新闻网由中共果洛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果洛州委宣传部负责。
果洛新闻网投稿邮箱:glnews2015@163.com